除痛风性关节炎外,肾损害是高尿酸血症最常见的并发症。痛风性肾病又称为尿酸性肾病,是由于体内血尿酸过高,尿酸盐在肾长期沉积、结晶而引起的以肾间质性炎症为主的肾损害。
临床上痛风性肾病以腰酸腰痛、多尿、夜尿,或尿血、尿结石或肾绞痛、少尿无尿等为主要症状,并常伴有关节红肿热痛及发热等肾外表现。中医将痛风性肾病归属于“痹证”、“淋证”等范畴。
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以降酸为主,效果不甚理想,且药物有明显的毒副作用,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肾功能损害。中医在治疗痛风性肾病方面有着诸多优势,在降低尿酸的同时,又可以很好的改善肾功能。接下来,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则痛风性肾病的中医医案。
患某,男,56岁,2016年9月初诊。患者四肢关节肿痛3 年,左膝肿痛,查双手足多发痛风结节,如胡桃样大小,红肿热感,压痛明显,左膝关节红肿热感,压痛明显,需轮椅推行。查血尿酸762μmol /L,血肌酐163μmol /L;尿常规提示尿蛋白( + + ) ,尿潜血( + + + );彩超示双肾、前列腺多发结石,双下肢多发痛风结晶形成并血管栓塞,X 线片示双手近位,掌指关节多发痛风石并骨质侵蚀破坏。舌质红,苔黄腻,脉弦数。
中医诊断:浊痹,湿热痰瘀痹阻证痛风。治以健脾益肾、清泄湿浊、化瘀通络蠲痹。拟方:苍术12g,薏苡仁15g,黄柏10g,川牛膝20g,土茯苓20g,制半夏12g(先煎) ,赤芍15g,泽兰15g,泽泻15g,蒲公英20g,延胡索20g,滑石20g,淫羊藿15g,制首乌15g,等等。7 剂,每天1 剂,早晚温服。嘱勿负重,抬高患肢,节饮食,防感染。
服5 剂后患者诉手足及左膝红肿疼痛明显减轻,可轻微下地活动,久立则痛。二诊时,前方加车前子20g(包煎) 、砂仁6g,7 剂继服,适当抬高患肢锻炼。一周后三诊,四肢结节红肿明显减轻,关节肿痛消,双下肢水肿消,可自行行走,复查血尿酸406μmol /L,血肌酐105μmol /L,尿常规: 尿蛋白( + ) ,尿潜血( + ) 。前方去蒲公英,加肉苁蓉12g、川断15g、狗脊15g、蝉蜕9g、鸡冠花15g,继服10 剂,结节肿痛消,行走自如,复查各项指标均已正常,已能正常工作。
按: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源在于脾肾亏虚。肾为先天之本,脾为后天之本,肾不足则脾不健,肾阳亏损,则脾失健运。痛风性肾病的发病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,阴精阳气亏虚,易为风热外邪侵袭。脾失健运,湿浊运化受阻,停聚于体内,邪与湿并,合而为患,痹阻经络关节,气血不行,骨失所养,不荣则痛。故本病的产生以脾肾亏虚为本,痰浊瘀阻为标。治宜健脾益肾、清泄湿浊、化瘀通络蠲痹。
更多痛风防治知识科普和中医痛风问题咨询,可订阅微信公众号【风欲止】或卫星gcd8284了解。
发表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